首页 > 专题专栏 > 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 > 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脱贫攻坚

扶贫路上,我们铿锵前行——衡阳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在精彩绝伦的衡州振兴图景中,有一抹温馨的底色浓厚绵长,其上陈列着“一个也不能少”的精彩故事。

在波澜壮阔的衡阳扶贫长卷中,有一道幸福的墨痕苍劲有力,其间凝写着“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的大地颂歌。

2017年省级贫困县祁东县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全市3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全市102662户322375名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一组组数字证实了脱贫攻坚的“衡阳力量”,一个个嬗变见证着脱贫攻坚的“衡阳经验”。

耒阳淝田光伏发电使废地变宝地  何海滨  摄

把责任扛在肩上,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初春时节,如丝的小雨从空中坠落,给岣嵝峰披上了蝉翼般的白纱。站在峰顶眺望,被群山环绕的环洞村映入眼帘。

环洞村属于典型的山区村,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这里曾经是衡阳脱贫攻坚工作最为艰巨的地方之一。2014年,环洞村被定为湖南省级贫困村。当时,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不仅贫困人数多,而且贫困程度深。村里流传着“好山无好路,好水流不出;塔高无信号,供电饭不熟;小孩不读书,老婆留不住;陡坡建土屋,人穷志不富”的说法。

几年过去了,当地党委、政府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产油茶、优质水稻、三黄鸡养殖等特色产品,带领村民们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幸福之路。如今走进环洞村,记者看到的是成片的油茶林、绿油油的稻田、宽敞的水泥路、精致的楼房、崭新的休闲文化广场。村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一幅美丽幸福乡村新画卷跃然眼前。

▲衡山皇茶助脱贫 李慧 摄

环洞村的脱贫攻坚工作牵动着市主要领导的心。

2018年,市委书记邓群策(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赴环洞村调研时指出,油茶产业是环洞村一个主要扶贫产业。环洞村要进一步扩大油茶垦复面积,增加油茶新种植面积,不断壮大油茶产业,让更多村民从中受益;要按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的标准,进行环境整治和管护,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生态处理,切实保护好环洞村的“好山好水”。

2020年,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健来到该村农户家中,了解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并与村干部座谈,问收成、算细账,嘱咐相关部门要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首位,探索发展柑橘种植、养鱼、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产业。

这位农户叫粟革清,一家因残致贫,近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种田、养鸡,增加了经济收入,充分享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红利,生活面貌翻天覆地。他感慨地说:“现在我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该享受的扶贫好政策,都享受到了。吃穿用不愁,看病给报销,这些全得感谢各级领导、感谢共产党啊!”

“精准扶贫,要实行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这四个字成为市委市政府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始终刻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领导率先垂范,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合力,为贫困群体解决了一大批老大难问题。市、县、乡、村和各行业扶贫部门层层签订责任状、立下军令状、挂起作战图,将政策、资金、项目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2018年市县两级财政扶贫投入达4.29亿元,同比增长63.08%。各级领导倾力抓扶贫,各个部门鼎力促攻坚的工作格局全面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扑下身子,带头走访群众、带头宣讲政策、带头为民服务、带头严守纪律,将关怀送到贫困户心间。

为切实选优配强驻村力量,全市共派出1483支驻村工作队、3536名驻村工作队员和6万余名党员干部,实现了贫困村、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一村一队”和结对帮扶全覆盖。深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为每个贫困村培育3名以上党员致富带头人。推动市、县直机关单位和企业以“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形式联村结对,引导村党组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切实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目前,全市322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所有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全面消除了村集体经济“空白村”。

产业“造血”,“衡阳模式”带来美好生活

清晨,常宁市塔山瑶族乡的茶园里,几位瑶族姑娘穿梭在茶林中,瑶歌婉转,引来不少游客驻足欣赏。

赏的是诗情画意民俗风情,唱的是脱贫致富美好生活。眼前的景象,塔山瑶族乡东江村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周月秋感慨“看不够”。

“啥是美好生活?咱村现在就是。”75岁的周月秋,见证了实施精准扶贫7年来的瑶乡巨变。这位在穷山沟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如今仍闲不住,不仅种着1亩茶叶,抽空养养蜂,还加入了村里的养牛合作社。有合作社分红,加上卖茶叶和蜂蜜的钱,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以前为给妻子治病负债致贫,如今阴霾一扫而空。

采访中,周月秋为记者捧出一个神秘的本子:“这是去年过年儿媳妇在家写的字,好看吧!”打了几十年光棍的儿子讨了有中专文化的老婆,是周月秋老人最骄傲的事。如今的瑶乡,再也不是“媳妇不敢嫁进门”的穷山沟。

兴旺的产业,让以往贫穷的瑶乡长出美丽的翅膀。

目前,塔山种植高山有机茶4.5万亩,年创收3600万元以上。当地510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塔山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示范乡。同时,有着瑶乡风情、茶旅观光、自然景观的丰富体验,瑶乡游越来越热。如今,塔山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00万元,带动210名贫困群众增收,获评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强镇。

依托产业脱贫,塔山瑶族乡并非个例。

衡阳是“全国油茶之乡”,油茶一二三产业创产值189.74亿元,4.65万户贫困户参与油茶产业建设,油茶产业扶贫四处开花。如,耒阳市设计灵活分红模式,建油茶扶贫基地10个、面积3800亩,帮助3800户贫困户脱贫;常宁市推行“贫困户+公司+合作社”模式,实现“一户一亩”油茶林全覆盖。“油茶小镇”西岭镇走出油茶种植、林下养殖、旅游休闲融合发展之路;衡南县主推贫困村组建合作社建油茶庄园帮扶模式,截至去年底,建成油茶庄园28个,油茶造林面积达7500亩……

同一个产业,不同发展模式。

针对产业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出“因地制宜”“稳定增收”“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等诸多路径。将“因地制宜”发挥到极致的油茶产业扶贫“衡阳模式”,让油茶树成为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每亩油茶林产茶油45公斤,市场每公斤卖120元,按照10%的比例与公司分配收益,我一年能赚2.7万元!”耒阳市水东江办事处毛田村5组贫困户谢满乃向记者算了一笔收益账,话里行间透着产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的喜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市积极推广“市场主体+基地+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支撑贫困户稳定脱贫的特色产业,如衡东县新旺村的黑木耳、衡山县永和乡龙凤村的沃柑等一批扶贫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八年来,全市累计用于产业发展资金22.9亿元,支持和带动有发展能力、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了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就业扶贫,贫困户收入逐年递增,到2020年贫困户人均达到10686元,比2014年1732元增长了5.17倍。

精准施策,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一手拉、一手推,付芝兰的双手熟练地“游走”在皮料与针线之间,很快便用缝纫机锁好了边。在付芝兰的身边,数十名工人像她一样埋头忙碌,一块块皮料在她们的手中变成一个个时尚耐用的皮包。

这里是祁东爱君皮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坐落在祁东县灵官镇竹木市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内。祁东爱君皮具有限公司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作为扶贫车间,帮助当地贫困人口就业。

黄花菜成为祁东农民的“脱贫菜”李文成 摄

2016年4月,祁东县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搬迁3298户11994人。“十三五”期间,祁东县投入资金近7亿元,建成安置房3298套,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并配套建设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免费为搬迁对象户提供小区管理服务。同时,该县还在集中安置点附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按每户安排0.15至0.20亩土地,作为搬迁对象的菜园子,确保蔬菜自给。

付芝兰过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她和家人告别穷山沟,搬到了灵官镇竹木市场安置点,住进了小高楼。这里是祁东县建成的43个集中安置点之一,共安置了像她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689人。

“小区冬天不用烧炉子,拧开水龙头就有清澈的水,生活、交通都很方便,太幸福了!”付芝兰说道。

像这样的“扶贫车间”,在我市有370家,为3615名贫困群众带来“新生活”。

衡阳县界牌镇残疾人彭超通过直播销售山货 刘欣荣 摄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创新开展了“大清查大整改大提升”、进一步强化“三落实”、脱贫质量“回头看”、入户调查“全覆盖”、工作情况“一口清”等问题排查整改专项行动,有效提升了我市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

“我们按照贫困家庭不同个体的致贫原因,量身定制产业扶持、大病救助、兜底保障等‘精准帮扶套餐’。严格对标‘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层层严把贫困人口脱贫退出验收关,杜绝了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注水’达标现象。”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市严格落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工作要求,用“绣花”功夫推动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政策“含金量”转化为群众“满意度”。

衡阳对口援助花垣县的企业,让苗家大姐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彭斌 摄

——产业扶贫断穷路。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累计投入资金22.85亿元,打造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98个,带动帮扶贫困户87185户。特别是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扶贫,累计新造油茶林8.65万亩,带动4.24万户贫困户实现稳步增收。

——就业扶贫摘穷帽。大力贯彻落实“311”就业扶贫行动,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6666人。

——安居扶贫挪穷窝。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24.6亿元用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贫困群众12744户42029人。全市累计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4.8亿元,有70638户农村人口享受危房改造政策,其中贫困人口有20410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全市32.3%的贫困群众住上了新房。

——教育扶贫挖穷根。对79346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开展信息摸底排查,共发放各类资助金9.28亿元,资助各类学生75.6万人次,让6至15岁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无一辍学,用教育扶贫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衡东县在全国首创“一键式”精准扶贫新模式,把大数据引入教育扶贫工作中,将数据的报送、查询、汇总、纠错集于一键。

——健康扶贫治穷本。在全市范围内,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新农合,并由政府按照50%以上的比例代缴新农合累计1.8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治疗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报销比例县域内达85%以上、县域外80%以上,从2017年来全市有35.5万人次贫困群众享受住院报销政策,统筹报销费用超过18亿元。近5年来,新建及改扩建合格村卫生室1380个,培养乡村医生805名,全面消除了建制村卫生室“空白村”,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的健康模式。

——保障扶贫兜穷底。全市现有建档立卡低保对象9.27万人和建档立卡残疾人4.6万人,城区和县市的低保从260元/月分别提高到550元/月和350—400元/月,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70元/月和65元/月。

——设施扶贫改穷貌。累计完成1219公里的通畅工程、3017公里的窄路加宽、4139公里的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全市自然村实现“组组通”,建制村通客班车率达到100%。扎实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目前全市所有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已经全面解决。全市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到100%,4G覆盖率达到99%。

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最朴素愿望。记者欣喜看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贫困群众从“缺保障”到“有保障”再到“更完善”,村路宽了,干劲儿足了,腰包鼓了,信心强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勾勒出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衡阳又该怎样继续前行呢?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摘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战略则为脱贫摘帽更加稳定、脱贫攻坚战果更加持久提供了保证。为此,我市将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