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

发布时间: 2016-10-14 10:49:18
来源:

      为促进我省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指导各市州制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

1.医疗卫生资源状况。截止2015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含行政村卫生室)62646个,其中,医院117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858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779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9.5万张,其中医院床位29.2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0.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7.1万人(其中执业及执业助理医师15.1万人、注册护士14.9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5.8张、执业(助理)医师2.22人、注册护士2.2人。全省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资源利用情况。2015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入院人数分别达到2.57亿人次、1304.07万人。其中,医院分别占35.05%64.7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别占60.43%29.71%,其他医疗机构分别占4.52%5.50%。每百居民就诊、入院人次数分别为37919人次。全省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6.43%,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9.4天。

3.居民健康状况。2015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为14.21/10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92‰6.14‰,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特别是优质资源相对不足,服务效率有待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我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分别为40.8%15.9%。效率不高,医院医师日均担负4.8诊疗人次和3.0住院床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较低。

2.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我省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多数公共卫生机构人员不足、设备设施落后。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药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专科医院发展较慢,康复、老年护理、儿科、精神卫生等领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资源要素结构失衡,全省床护比为1:0.38,医护比为1:0.99。公立医疗机构床位占比达86.6%,没有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问题突出,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多达2779个,整合难度大;分级诊疗体系尚未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无序竞争;在全省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整合问题突出,基层机构群众健康守门员作用亟待加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连续的健康服务模式没有建立,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

4.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到位,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能力不强。公立医院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协调性不够,以药补医机制尚未有效破除,科学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公立医院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问题,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办医院的发展空间,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升。规划的统筹作用和调控效力有待增强,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权威性与约束性不足、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等问题。

(三)形势与挑战。

1.时代新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任务,要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推进健康湖南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谋划时代新目标。

2.事业新要求。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建设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提出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和人均均量三量齐升,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医改的不断深化也对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3.形势新变化。随着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我省城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均衡与快速城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调整面临更大挑战。当前,我省快速老龄化使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老年病专科服务等需求日益增长,康复、老年护理等薄弱环节问题将更为凸显。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后,大中城市妇产、儿童、生殖健康等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居民主要的疾病负担,加之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多元化,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呈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4.发展新机遇。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也为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带来了新机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围绕健康湖南目标,坚持资源总量适度增长、资源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资源利用效率和体系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统筹作用和调控效力,进一步发挥卫生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促进作用,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以调整布局结构、提升能级为主线,适度有序发展,强化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数量、规模和布局,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2.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公平公正。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3.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切实落实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4.坚持系统整合与分级分类管理相协调。加强全行业统一规划和属地管理,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促进均衡发展。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分类制订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三)总体目标。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

三、机构设置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见图示)。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根据功能定位主要划分为县办医院、市办医院、省办医院、部委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主要包括军队医院、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县级以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为公立和社会办两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为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属地层级的不同,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划分为县办、市办和省办三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