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乡、镇街道 > 白沙洲街道 > 政策文件

白沙洲街道团工委关于在辖区开展区域化团建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团的十七大、团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城市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按照团中央、团省委、团市委、团区委的统一部署,白沙洲街道团委决定在街道范围内开展区域化团建工作。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的工作原则,依靠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后形成的街道团工委,突出街道团工委的枢纽功能,立足建设服务型团组织,强化属地化原则,打破行业、层级、所有制界限,实现区域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努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坚持“党建带团建”的根本原则,贯彻落实《中共衡阳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意见》(衡发〔20108号)文件精神,分类指导,有序推进,通过在街道普遍建立青年工作共建委员会,全面促进街道区域化团建工作,努力增强城市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工作目标

推进区域化团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在巩固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每个街道团工委建立1个区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员会(以下简称“共建委员会”)、建设1个青少年工作阵地,每个团工委专兼职委员负责新建2个直属团组织,所属社区普遍建立团组织,力争实现新增18个街道团工委直属团组织,社区建团100%全覆盖。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在城市街道形成网格化管理、阵地化服务、社会化运作、功能化发展的区域整体性工作格局。

三、工作内容

1.推动区域组织共建。坚持党建带团建,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组建以街道团工委为核心的共建委员会。凡属区域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包括非公企业)、学校、园区等,已建团的必须向街道团工委报到成为成员单位,承担工作并参加活动;未建团的单位,也可以吸纳为共建委员会成员单位。加强街道团工委直属团组织建设,积极推广行业建团、楼宇建团、市场建团、园区建团等联建共建模式。在青年聚集较多的商业街区、工业园区、集贸市场、居住区等区域,以及“两新”组织、文体兴趣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功能性组织中,因地制宜建设团组织,力争实现社区建团全覆盖。建设街道社区“流动团员联络站”,探索流动团员及在未成立团组织单位工作团员的管理创新。

2.凝聚青年社会组织。发挥街道团工委的枢纽作用,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引导工作,使之成为团组织延伸手臂、增强活力的重要依托。要摸清底数,掌握区域内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加强与其骨干成员的沟通联系。要及时发现青年组建社会组织的意愿,积极孵化培育公益性青年社会组织。要提供服务,在活动场地、项目指导、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帮助,增强“开门办活动意识”,鼓励由青年社会组织承接团的工作项目。要分类管理,具备建团条件的,及时推动建立团组织;不具备建团条件的,可以成立区域青年社会组织联谊会进行联系。可以推荐青年社会组织骨干进入青联、青企协等团属青年社团。

3.加强工作力量配备。巩固街道团工委班子至少9名专兼职团干部的组织格局,推动街道团工委班子调整更新形成制度性安排。同时,将青少年社工纳入市级“青年岗位能手”评选表彰等制度性安排,加大对青少年社工、青年社团骨干、青年志愿者等人员的培养使用力度,制定相应的评价激励措施,使之成为开展区域化团建的有生力量。

4.积极拓展青年阵地。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青年中心,争取党政支持投入、募集社会资金,推动建设社区青年汇、青年家园等阵地,以及采取共建、挂牌等方式建设各类小型青年阵地,推动共青团工作在青少年身边实现有形化。主动争取党团组织共用活动场所,协调共建委员会成员单位共享活动阵地。利用微博、微信群、QQ群、飞信群、论坛等资源,广泛建立以“网上熟人社圈”为特征的团员青年“网上之家”,为青年提供交流、交友、社区参与的平台。

5.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社会化运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挖掘、盘活各类社会资源。创新团的资源整合和配置方式。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等领域团组织要将工作资源进一步向街道延伸,青年文明号、青企协会员企业等单位要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对具备条件的街道,要积极引导开展“青年文明号街区”创建活动。

6.形成区域工作品牌。围绕青年学习成才、就业创业、婚恋交友、社会融入等需求整合服务资源、设计活动项目,打造“社区微公益行动”、“新市民培训计划”等符合本区域实际的品牌工作项目,形成“一街一品”。构建区域化工作平台,使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大中学生社会实践、青少年维权岗等品牌项目在区域内实现落地和对接,建立开放性的服务项目体系。注重争取和承接政府青年事务项目,探索与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为青年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分众化服务项目。

7.完善工作协同机制。明确共建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区域各类团组织在区域化团建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区域化的议事协商、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活动共联、信息共享机制。改进评选表彰机制,把参与街道区域化团建工作纳入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青年文明号等评选表彰,开展评选时注重听取所在街道团组织意见。

四、责任分工

1.街道团组织要发挥主体作用。街道团组织要强化属地责任,摸清辖区内团员青年、团组织、青年社会组织等基本底数。要主动与区域内各类团组织和青年组织联络,依托共建委员会等机制平台,推动组织有效融合、工作横向互动、资源充分共享。

2.各级团组织要发挥协作和配合作用。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团组织等要打破条块分割,主动与街道团工委进行协商沟通,将参与区域化团建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活动、项目、阵地和资源向街道延伸和开放,实现工作联动。

五、推进措施

1.摸底筹备(20144月底完成)

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协调、指导辖区内团组织、青年社会组织、团员青年等基础数据及相关信息统计工作,做到底数清楚,情况明了,并初步协商确定区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员会成员单位。

2.活动开展(20145—10月)

根据团市委、团区委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主动性,开展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实效、参与面广的活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文体活动室、法律服务室、党团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资源,按照“七个一”(一个组织、一套班子、一块阵地、一名骨干、一批项目、一套机制、一个品牌)的规范化建设标准,扎实有序地推进“青年家园”建设工作。要依托“青年家园”平台,积极探索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活跃社区青年文化、维护社区青年合法权益、培育社区青年社团、建立“流动团员联络站”等工作的新的方向,做到有效整合辖区资源,更好的服务青年、服务群众。

3.总结验收(201411月)

各级团组织,要在工作中及时发现、提炼各共建委员会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报送工作信息;要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实效、有价值的先进典型。

六、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单位要学习贯彻区域化团建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区域化团建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争取同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支持,按照全市总体部署细化工作方案。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要由各级团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来抓,牵头具体协调团的各条战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工作。

2.立足基层,靠前指导。区域化团建工作关键在基层,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各单位要充分调动基层团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3.及时总结,注重推广。各地各单位在工作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提炼好经验和好做法,推广有特色、有实效、有价值的案例典型,及时报送工作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