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条例》是首部专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省级地方性法规,于2025年5月29日经湖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以下是对该条例的政策解读:
立法背景和目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性难题,《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我国 17 岁以下群体中约 3000 万儿童青少年受各种心理障碍困扰。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湖南省出台了该条例。
主要特点:
突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立足于“预防”,着眼于 “促进”,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社会环境净化等多方面规定了促进和预防措施,如规定家长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等。同时,在 “治” 上下功夫,鼓励医疗机构设立学生心理门诊、开设学生就诊绿色通道,鼓励将心理治疗项目全面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科学界定各方职责:明确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强调实行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校协同、社会动员、全民参与” 的工作机制,清晰界定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主体的 “位” 与 “责”。
力求务实管用:条例共 23 条,不设章节,总结提炼了湖南省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积累的有效经验,规定 “五育并举” 具体措施,着力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够、全社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等问题。
各方职责:
家庭方面: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如营造文明和睦的家庭环境,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等。对于留守未成年学生,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至少每周联系交流一次,每年安排适当时间进行陪伴。
学校方面:应当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按规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设立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服务专门场所,建立健全学生朋辈互助体系和心理健康分级预警和干预机制等。
重要意义:该条例的施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织密了法治保护网,是对个体成长的深情呵护,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深远担当,有助于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