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区政府组成部门 > 司法局 > 政策文件
观看法治动漫微电影、用画笔描绘法治蓝图、写下“法治心愿”、用3D打印技术打印法治玩偶……在今年“五一”假期于浙江杭州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第十二届全国法治动漫微电影大赛作品展示区和互动馆备受关注。
普法,再熟悉不过的词汇。我国的普法史,可追溯至1985年。当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予以通知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转发,就此拉开普法工作的序幕,这就是“一五”普法。通知提出了“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这一宏伟目标。之后便以五年为周期,制定普法五年规划,部署普法工作。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七五”普法规划(2016-2020年),为未来五年的普法工作绘就了蓝图。
从“一五”至“六五”,整整30年的普法工作,可谓成绩斐然、成效显著:宪法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以广泛普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普遍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逐步提高。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展开,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普法工作者的努力有目共睹,普法工作功不可没。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普法工作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必然沦为相关职能部门、普法工作者的“一厢情愿”,单纯的摆摊式、说教式普法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知识的渴求,法治理念也难以走入人民群众甚至领导干部的内心深处。
难能可贵的是,在全国法治动漫微电影大赛互动馆里,有不少人正在探索着动漫游戏普法新路径:普法剧场大屏幕上播放的宣传防火安全的动画片,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的眼球;猜灯谜活动,让参与者既学到法律知识又有奖品可拿;“我的法治梦心愿墙”,被诸如“希望有更多人遵守法律,希望社会公平正义”等各种法治心愿的便笺纸所贴满;法治漫画找茬、安全标识接龙等游戏“法治大餐”纷纷上席。无疑,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人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法治教育,与“摆摊式”普法相比,优越性不言而喻,群众也有着更多、更强的参与意愿,于推动全民守法用法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法治是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如是强调。尔后的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也审议通过了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决议提出,全民普法要精准有效,引导人们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决议提出了诸如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等多项举措。
全面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并列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七五”普法怎样开展才能够深入人心、取得实效?未来中国法治之路该如何走?尚需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不断进行摸索。但有几个关键点却是明确的:一是必须健全普法责任制,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将法治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坚决防止“走过场”“做样子”。二是改变以往普法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而不再是查看开了多少会、办了多少班、印发了多少宣传册等表面工作,更加注重普法实效,看全体公民是不是做到了尊法守法;三是坚决杜绝机关单位学法、用法考试流于形式,学校普法存在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等落实不到位问题;最后,要解决执法层面出现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或违法成本过低等顽疾。
“法治中国”,四字千钧重。唯有让法治理念深入每位国人的脑海心头,让崇尚宪法、敬畏法律渗透国人的每一寸皮肤,法治观念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法治而更加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因有法治保障而愈加真切。